語用學的三大基本理論
語用學的三大基本理論包括:
1. 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由斯珀伯(Dan Sperber)和威爾遜(Deirdre Wilson)提出,關聯理論是一種認知語用學理論,它以關聯性概念與關聯原則為基礎分析言語交際中的話語理論。關聯性被看作是輸入到認知過程中的話語、思想、行為、情景等的一種特性。
2. 會話含義理論(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由美國哲學家格萊斯(H.P. Grice)提出,會話含義理論主張在言語交際中,會話含義依賴于話語內容,而不取決于話語形式。這一理論被視為語用學的核心,它在實際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3.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由英國學者奧斯丁(J.L. Austin)提出,美國學者塞爾(John Searle)進一步發展。言語行為理論強調語言是人的特有行為方式,人們在實際交往過程中離不開說話和寫字這類言語行為。語言分析哲學的中心課題應該是研究這種言語行為的本質和內部邏輯構造。
這三大理論構成了語用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涵蓋了語言的使用意義以及語言與認知、社會、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
語用學的三大基本原則
語用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它研究語言在實際使用中的規則和功能。語用學的三大基本原則通常被認為是:
1. 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
由英國哲學家赫伯特·保羅·格賴斯(H.P. Grice)提出,合作原則包含四個“準則”(Maxims):
- 量的準則:所說的話應該包含交談目的所需的信息量,不多也不少。
- 質的準則:所說的話應該是真的,不包含虛假或無的信息。
- 關系準則:所說的話要與話題相關。
- 方式準則:所說的話應該清晰、有序、無歧義。
2. 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
由英國社會學家和語言學家喬治·布朗和彭妮·萊文森(Geoffrey Leech and Penelope Brown)提出,禮貌原則強調在交流中維護參與者的面子,包括正面子(積極自我形象)和負面子(不受干擾的自由)。這涉及到一系列策略,如避免冒犯、表達尊重和謙遜等。
3. 關聯原則(Relevance Principle):
由法國語言學家丹·斯珀伯(Dan Sperber)和英國哲學家德魯·威爾遜(Deirdre Wilson)提出,關聯原則認為,說話者在交流中所傳達的信息應該是相關的,即聽者預期這些信息會有助于他們理解說話者的意圖,并在認知上付出最小的努力。
這些原則提供了一個框架,幫助我們理解語言交流中的隱含意義、暗示、禮貌以及如何有效地傳達信息。它們是理解和分析日常對話中語言使用的重要工具。
語用學的三個定義
語用學作為一門研究語言在社會交往中使用和理解的學科,有著多種定義。以下是三種不同的定義:
1. 語境說:語用學是對依賴語境的意義的研究,是利用語境來推斷意義的語言學分支學科。語境是語用學研究的基礎,它和言語行為的相互作用構成語用學的中心內容。
2. 使用說:語用學是研究語言的使用。語用學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話語,特別是研究在不同的語言交際環境下如何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語用學研究的是語言選擇背后的機制與動機以及這個機制和動機所具有的和企圖獲得的后果與影響。
3. 綜合說:語用學研究由社會各種條件所決定的人類交際中的語言使用。具體來說,分為微觀語用學和宏觀語用學,微觀語用學包括蘊含理論、語用原則、言語行為理論、會話分析等;宏觀語用學包括元語用學、語用行為、文學語用學、跨文化語用學、社會語用學等。語用學指的是復雜的語言行為,語用學把語言現象與應用聯系起來,以行為的形式對其從認知、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的綜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