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性資產包括什么
經營性資產通常指的是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使用的,能夠產生收入的資產。這些資產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類:
1. 流動資產:
- 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包括企業持有的現金、銀行存款以及可以迅速轉換為現金的投資。
- 應收賬款:企業因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而產生的,尚未收到的款項。
- 存貨:包括原材料、在產品、成品等,這些都是企業為了生產或銷售而持有的。
2. 固定資產:
- 土地:企業擁有的土地使用權。
- 建筑物:包括工廠、辦公樓、倉庫等。
- 機器設備:用于生產或提供服務的機械設備、工具等。
- 運輸工具:如車輛、船舶、飛機等。
3. 無形資產:
- 專利權:企業擁有的專利技術。
- 商標權:企業注冊的商標。
- 版權:企業擁有的版權資產。
- 商譽:企業在收購其他公司時,超出被收購公司凈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
4. 長期投資:
- 股權投資:企業對其他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
- 債券投資:企業持有的長期債券。
5. 其他經營性資產:
- 預付賬款:企業預付給供應商的款項。
- 遞延稅項資產:企業未來可以抵扣的稅項。
這些資產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通常會被詳細列出,以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健康程度。不同類型的企業可能會有不同的經營性資產組合,這取決于它們的業務模式和行業特性。
經營性資產管理辦法
關于經營性資產管理辦法,不同機構和地區可能會有不同的規定和實施細則。以下是一些關鍵點的總結:
1. 經營性資產定義:通常指在保證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用于生產經營活動并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資產,包括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
2. 管理原則:包括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有償使用、分級分類管理等。
3. 管理體制:實行“統一領導,歸口管理,分級負責、責任到人”的管理體制。
4. 管理內容:涵蓋產權管理、使用管理、處置管理、保值增值、考核與評價管理等。
5. 產權管理:包括產權登記、產權界定、產權糾紛調處、產權轉讓等。
6. 使用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定期進行資產清查,優化資產配置,確保資產安全完整。
7. 資產處置:應遵循公開、公正、公平原則,按照規定權限進行審核、審批或報備。
8. 考核與評價: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企業的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債務風險等進行綜合評判。
9. 監督與獎懲:建立獎懲制度,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對造成資產流失的進行追責。
10. 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在保證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按規定辦理劃轉、審批手續,將非經營性資產轉為經營性資產。
具體到某個學校或機構的經營性資產管理辦法,可以參考該機構發布的具體規定,如《浙江師范大學經營性資產管理辦法(試行)》、《福州大學經營性資產管理辦法(試行)》等。這些辦法通常會詳細說明經營性資產的管理職責、管理流程、監督機制等,以確保資產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經營性資產9大類有哪些
經營性資產是指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持有,用于生產商品、提供勞務或出租等目的,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產。經營性資產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 經營性流動資產:包括經營性貨幣資金(如銀行存款、庫存現金、其他貨幣資金),應收款項(如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等),以及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存貨(如原材料、在產品、庫存商品等)。
2. 經營性長期資產:包括固定資產(如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車輛等),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如專利權、商標權、版權等),長期股權投資,以及遞延所得稅資產等。
經營性資產的使用單位通常是具有法人地位的企業,其運營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要原則。與之相對的是非經營性資產,這類資產主要是指事業單位為完成國家職業發展計劃和開展經營活動所擁有和使用的資產,以及不直接參與或服務于生產經營的國有老企業的資產。非經營性資產通常具有服務性、非生產性配置領域和間接性資金來源的特征,如醫院、職工宿舍、幼兒園、浴室等。
對于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的管理,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中央國家機關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等,這些規定旨在加強對此類資產轉換的管理,促進后勤事業的發展,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并確保資產的保值增值。在轉換過程中,需要進行資產評估,并按照規定程序報批。